琉璃瓦作為一種表面施釉的陶瓷瓦,因其色彩鮮艷、防水性強、耐久性高的特點,廣泛應用于古建筑、仿古建筑及高端屋面工程。琉璃瓦廠家對產品的檢測更為嚴格,除了常規筒瓦的檢測項目外,還會針對釉面質量、釉料性能及特殊工藝增加檢測維度。以下是琉璃瓦廠家常見的檢測內容和方法:
一、原材料與釉料檢測
1.基礎原料檢測
黏土/瓷土成分分析
檢測氧化鋁、二氧化硅含量(影響坯體強度)、氧化鐵含量(影響坯體顏色),雜質(如石灰石、有機物)需控制在1%以下,避免燒制時產生氣泡或炸裂。
釉料配方檢測
釉料化學組成:檢測二氧化硅、氧化鋁、助熔劑(如氧化鈉、氧化鉀)、著色劑(如氧化鐵、氧化銅、氧化鈷)的比例,確保釉面熔融溫度與坯體匹配(通常釉料熔點比坯體低50-100℃)。
重金屬含量:檢測鉛、鎘等有害物質,需符合GB6566《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》和GB/T3810.12《陶瓷磚試驗方法》標準。
2.釉漿性能檢測
細度:通過篩網(如200目)檢測釉漿顆粒度,顆粒過粗易導致釉面粗糙,過細可能影響干燥開裂。
密度與流動性:使用比重計測量釉漿密度(通常1.4-1.6g/cm³),通過流杯法檢測釉漿流速,確保施釉時均勻附著。
懸浮性:靜置釉漿觀察分層情況,優質釉漿應在24小時內保持均勻不沉淀。
二、生產過程關鍵工藝檢測
1.施釉工藝檢測
釉層厚度:通過千分尺測量施釉前后坯體厚度差,控制釉層厚度在0.3-0.8mm(薄釉易露底,厚釉易流釉)。
施釉均勻性:目視檢查釉面是否有堆釉、缺釉、氣泡,或通過稱重法對比單片瓦片不同區域的釉料附著量。
2.燒制工藝檢測
釉面熔融度:觀察燒制后釉面是否完全玻化,無生釉或焦釉現象(生釉呈粉狀,焦釉出現起泡或碳化)。
窯溫曲線監控:記錄釉燒階段的臨界溫度(釉料開始熔融的溫度,通常1000-1150℃)和保溫時間(需保持2-4小時確保釉面平整),避免因溫度不足導致釉面光澤度差或過燒導致變形。
三、外觀與尺寸精度檢測
1.釉面表觀檢測
顏色一致性:與標準色板對比,使用色差儀測量ΔE值(≤2為合格),避免批次間顏色偏差。
表面缺陷:
針孔:直徑>0.5mm的針孔每片不超過3個,且不能集中在同一區域。
流釉:釉料流淌至瓦片邊緣≤2mm,不影響拼接。
落臟:釉面雜質顆粒直徑≤1mm,且數量≤5個/片。
2.尺寸與拼接檢測
弧度精度:用專用弧度規檢測瓦片曲面是否符合設計半徑(誤差±1mm),確保安裝時弧度吻合。
接口吻合度:隨機抽取10片瓦片進行“首尾拼接”,檢查搭接處縫隙≤2mm,高低差≤1.5mm。
四、功能性與環境適應性檢測
1.防水密封性測試
淋水試驗:將瓦片按45°角安裝,用噴頭模擬暴雨(降雨量≥100mm/h)持續沖刷30分鐘,檢查背面是否滲水。
積雪荷載測試:在瓦片表面施加500kg/m²荷載(模擬厚積雪),持續24小時后觀察釉面及坯體是否開裂。
2.特殊環境檢測
酸雨腐蝕測試:用pH=3的酸性溶液噴淋釉面,每周3次,持續1個月后檢測光澤度下降幅度(≤10%)。
鹽霧腐蝕測試:適用于沿海地區,模擬鹽霧環境(5%氯化鈉溶液,35℃)噴霧48小時,釉面無腐蝕斑點。
五、環保與認證檢測
1.環保指標
放射性核素:需符合GB6566標準,內照射指數(IRa)≤1.0,外照射指數(Ir)≤1.3。
揮發性有機物(VOCs):檢測施釉過程中使用的釉料溶劑揮發物,需符合《涂料、油墨及膠粘劑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》。
2.行業認證
古建筑材料認證:如用于文物修復工程,需通過文物保護材料檢測機構的相容性測試(如與傳統灰漿的粘結性、耐老化性)。
綠色建材認證:申請“三星級綠色建材”時,需額外檢測生產能耗(每噸琉璃瓦能耗≤800kg標煤)和廢水回收率(≥85%)。